續上篇「20150116-19宜花東四日遊(八)砂卡噹步道、燕子口、流芳橋」...
離開了「流芳橋」,下一個景點來到「布洛灣遊客中心」。
布洛灣台地是立霧溪下游的大型雙層河階,太魯閣語的意思是「回音」,這台地曾經是太魯閣
族人聚居的部落,
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成立管理站,並規劃成原住民特色園區。
布洛灣分上、下兩台地,高度相差30公尺,
下台地海拔約370公尺,管理站設在這裡,提供遊客解說諮詢服務及遊憩訊息、放映多媒體節目;
左側的太魯閣族文化展示館,
透過多元的方式呈現太魯閣族的傳統文化,
包括族人的農耕、織布、
文面及山林智慧等生活樣貌。
根據史籍及耆老的口述,
大約在200年前,中央山脈西側的太魯閣族人,
因耕地和獵場不足,而遷移到立霧溪流域定居,
當時有兩個家族分別在布洛灣的上、下台地建立部落。
但是在1914年的太魯閣事件,
和1930年的霧社事件之後,
日本統治者便誘迫他們遷移到現今的秀林鄉富世村和秀林村。
來感受一下原住民舂米的感覺!
這根木杵還真不是普通的重啊~
出了展示館會看到上方的「伊達斯廳」!
忘了細看他的功用,
只覺這充滿原住民風格的建築物,
很有意思!
忍不住也要來跳拍一下~~^^
遊客中心對面有一個「環流丘公園」,可以走上去看看水壩。
環流丘公園位在布洛灣下台地的邊緣,堆疊著許多片麻岩巨石,是立霧溪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
木棧道環繞整個環流丘一周,設有觀景平台及休憩涼亭,適合在此觀察地形、植物及昆蟲生態,
亦可欣賞百合,
俯瞰溪畔水壩及立霧溪峽谷,在天祥遊憩帶中,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的活動區域。
環流丘主要是由河川作用塑造而成,很久之前立霧溪被截斷形成堰塞湖,
大量泥沙淤積出河階台地的雛型。
在河流的下切作用下,經漫長時間,終於衝開了阻塞的河道,切割出新的河道,
湖水洩去後,即留下現今的布洛灣的河階地,
而被切割的地方就是環流丘。
所以環流丘與對岸的山脈本來是一體,之後才被立霧溪切 分開來,形成現在的地形。
每次小子出門都很用心的看「告示牌」上的解說!
為娘的真該跟他學習一下~~哈哈哈~~
最後一個景點是「長春祠」。
自太魯閣往天祥方向,出中橫公路長春隧道西口,折轉到臺八線舊道,即可看到矗立在立霧溪谷
峭崖邊階的長春祠,
為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殉職人員所建,祠旁湧泉長年流水成散瀑,
公路局取名為「長春飛瀑」,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
(本篇紅色文字部份都是擷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的資訊)
但是和前面的「砂卡噹步道」一樣,
Bell看到要爬那麼高,當下決定放棄!把鏡頭拉近拍個幾張就算完事,
畢竟明後兩天還有旅程,得保持一下體力是吧?!!^++++^
而且這裏好多對岸的朋友,一向怕人潮的我們,還是不要過去湊熱鬧好了~~
再加上Bell的單眼竟然被我拍到沒電了!(明明昨晚才充電的說@@”)
還是回飯店休憩兼充電一下!才能繼續接下來的拍攝大計~~
往花蓮市區前進囉,未完待續....
布洛灣遊客中心
網址: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5&sm=0&page=2&id=2
長春祠
網址: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5&sm=0&page=2&id=1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