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20190629-0701澎湖之旅(七)西嶼鄉。二崁聚落」。。。。。
離開了「二崁聚落」,下一個景點我們來到「大菓柱狀玄武岩」!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位在西嶼鄉濱海公路,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發現過程是當初日治時期為連絡西嶼跟馬公的海上交通,
決定在大菓葉海邊闢建碼頭,
挖取石塊泥土時才意外讓這片沈睡千年的柱狀玄武岩露臉。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前方是濱海公路的盡頭,
蔚藍的海岸線遇上壯麗的柱狀玄武岩,
呈現出如畫般的美麗景色,到此無不被這美麗景色給震懾住。(以上資訊擷取自網路)
接著來到池西「小池角雙曲橋」,這是最近新興的IG打卡景點!
漲潮時,走在雙曲橋上,猶如從水上漫步而過,我們剛好遇到退潮,只看到大片的潮間帶岩盤!
過了「雙曲橋」往右走,還有另一個知名景點是「池西柱狀玄武岩」(池西岩瀑),
Bell個人覺得這裡比「大菓葉柱狀玄武岩」更美,因為有可以倒映玄武岩景色的魚塭!
池西玄武岩柱位於西嶼鄉西海岸線的中段,此段海岸柱狀玄武岩景觀特別壯觀、多樣化,顏色多為
深黑色,向北走漸漸轉為褐色;形狀變化多端,有直立、彎曲、倒臥、傾斜等姿態呈現。
池西岩瀑,源自於池西柱狀玄武岩上方有魚塭,在雨後或魚塭排水時,水統經岩石狀似瀑布因而得名,
亦有一說法是這岩石彎曲的節理構造,如同萬馬奔騰的水流,投向那大海。
在「岩瀑」所展現的節理,正是「彎曲狀節理」的一種,與一般所欣賞到的「柱狀節理」,
有不同的視覺效果。
這大大小小的飛石瀑布,懸掛在海崖邊,有的直瀉而下,有的傾斜而出,氣勢雄偉,各具特色。
池西岩瀑的地形是以「海蝕崖」與「海積平台」,共同組合而成,所以出入交通並不便利,
必須沿著海邊的產業道路,走過堆積的玄武岩塊才能到達。
這池西玄武岩柱範圍從池西後壁仔一直綿延到大池的牛角灣,但近年因為風化崩落越來越嚴重,
到訪這裡的朋友別忘了要留意腳下會滑與自身的安全!(以上資訊擷取自網路)
接著我們準備前往「漁翁島燈塔」,途中先行經「外垵餌砲」!
外垵餌砲是日軍於世界二次大戰期間,為誤導美國空軍的轟炸,使用水泥蓋一座假大砲,
可同時達到誘敵、欺敵的目的,所以又稱「餌砲」。
順著筆直的道路前進,
週遭一片大草原讓人心曠神怡,
公路盡頭就是「漁翁島燈塔」。
粉紅色的幸福郵筒,增添浪漫氣息~
白色的燈塔十分吸睛,
白色的展覽室,
讓人感覺好像沒那麼熱了~
漁翁島燈塔座落於西嶼西南端的高地上,屬西嶼鄉外垵村。
燈塔始建於1778年,最初為七級石塔,名為「西嶼塔燈」,至1875年改建為西洋式構造,
命名為「漁翁島燈塔」,如今所見。
近年登錄為古蹟時,順應鄉民建議,正名為「西嶼燈塔」。
燈塔旁的洋樓,是以石塊砌築,
內分上下兩層,屋頂採低緩四向屋坡作法,
屋簷水平線腳突出於入口的小玄關,百葉窗為法式造型,
顯示出其濃厚的歐式建築風格。
漁翁島燈塔設有霧笛、三座清朝中葉所設的鐵鑄霧炮,並留存早期使用的石葫蘆煙墩。
由燈塔園區俯視海景,有機會觀賞到著名的西嶼急流,名為「西流」。
澎湖6大急流「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五潭門、六東吉」其中的「西流」,
就位於外垵「西嶼燈塔」下的南方海域。(以上資訊擷取自網路)
白色的園區讓炙熱的暑氣退去不少~稍事休息,我們繼續往下個景點前進,未完待續。。。。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池東村10號
池西柱狀玄武岩
位置:沿203縣道至西嶼餐廳,經過池西關帝廟後,往碼頭的方向前進,一直騎到底,就會看到
右邊有一條小路,往右騎就會看到了。
漁翁島燈塔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35鄰195號
澎湖三日遊路線:
DAY1:布袋港→馬公港→篤行十村→隘門沙灘→奎壁山(摩山分海)→民宿
DAY2:許家村彩繪壁畫→中屯風車→後寮天堂路→通樑古榕→跨海大橋→漁翁島石像
→小門沙灘→鯨魚洞→二崁聚落→大菓葉玄武岩→漁翁島燈塔→石嶼石臺遊客中心
→馬公市區
DAY3:風櫃洞→嵵裡沙灘→山水沙灘→觀音洞→西瀛虹橋→龍門港→布袋港